Warning: mkdir():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/www/wwwroot/zhenghe19232528.com/func.php on line 127

Warning: file_put_contents(./cachefile_yuan/ysh0.com/cache/28/38cc1/ba852.html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zhenghe19232528.com/func.php on line 115
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剂AO-4表/界面张力测定及室内评价——结果与讨论、结论-芬兰Kibron-上海草莓视频APP官网科技有限公司

  • 草莓视频APP官网,草莓污污污视频,草莓视频黄网,草莓视频污污污在线观看

    芬兰Kibron专注草莓污污污视频测量技术,快速精准测量动静态表面张力

    热线:021-66110810,66110819,66110690,13564362870 Email: info@vizai.cn

    合作客户/

    拜耳公司.jpg

    拜耳公司

    同济大学

    同济大学

    联合大学.jpg

    联合大学

    宝洁公司

    美国保洁

    强生=

    美国强生

    瑞士罗氏

    瑞士罗氏

    当前位置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    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剂AO-4表/界面张力测定及室内评价——结果与讨论、结论

    来源: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浏览 20 次 发布时间:2025-07-24

    2结果与讨论


    2.1微乳液相行为描述


    采用鱼形相图对微乳液相行为进行描述,具有直观明了、简单实用等特点。


    四组分体系水(W)+油(O)+表面活性剂(S)+醇(A)中,α为油在二元体系水+油中的质量分数,表示为α=O/(W+O);δ为醇在混合表面活性剂中的质量分数,即δ=A/(S+A);γ为混合表面活性剂在整个体系中的质量分数,即γ=(S+A)/(W+O+S+A)。通过变换α、γ、δ值,配制不同组成的乳液,静置后记录各乳液的相行为,绘制成鱼形相图。

    由图1可见,在所配制的乳液中,既有均相乳液,也有两相(上相、下相)乳液,同时有三相(中相)乳液。在选择典型体系时,应体现出全面性,即以上4种类型乳液都涉及到,同时应考虑到渐变性,即固定某个变量(此处固定γ),一种相态向另一种相态转变。由此,选出其中4组:A(下相乳液)、B(中相乳液)、C(上相乳液)、D(均相乳液),A、B、C、D的组成如表1所示,形成的乳液照片如图2所示。分别将乳液部分分离出来,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.1%、0.3%、0.5%、1.0%的微乳液。

    表1 A、B、C、D的组成

    2.2微乳液表/界面性能测试及配方确定


    对上述微乳液进行了表/界面张力的测试,结果见图3。

    由图3可以看出,同一类型不同浓度的微乳液之间的表面张力值变化不大。可能是由于溶液内部主要以碳氢吸附为主,表面活性剂在表面上的吸附受到碳氢吸附的竞争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,导致表面自由能变化的差异性较小。


    微乳液与甘油的界面张力见图4。

    分析图4可知,同一体系的微乳液,与煤油的界面张力值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。这是由于质量分数越高,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,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量越多,表面自由能降低越多,进而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越多。从图4可以看出,D(均相)体系的界面张力值比其他体系小,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1%时,油水界面张力值仅为0.052 mN/m,达到低界面张力水平。综合4种体系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的数值可以看出,D(均相)体系的表面张力与其他体系较接近,界面张力却低很多。此外,由于该体系为均相体系,具有易溶解、稳定性高等优点,且在配制微乳液时无需进行分相操作,有效成分(指表面活性剂和醇)可以得到充分利用,无需对其他相进行回收处理,大大节约了资源,降低了成本。


    通过改变浓度,观察D(均相)表面张力的变化趋势,以便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。


    D(均相)在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见图5。

    从图5可以看出,当D(均相)为0.5%(w,下同)时,表面张力最小,为33.4 mN/m,然而与压裂液通用技术条件(28 mN/m)相比仍偏大,故考虑加入另一种表面活性剂来进一步降低其表面张力。氟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,可以大幅降低表面张力,因而考虑加入氟表面活性剂,同时考察氟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微乳液界面张力将产生怎样的影响。


    0.5%(w)D(均相)加入不同浓度氟表面活性剂后表/界面张力见图6。

    从图6可看出:


    (1)随着氟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,微乳液的表面张力逐渐降低。由于氟表面活性剂中氟碳链既憎水又亲油,氟碳链之间很微弱的相互作用使其在水中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。随着氟加入量的增大,界面吸附的氟逐渐增多,故表面张力逐渐降低。


    (2)随着氟表面活性剂含量不断增加,微乳液与煤油的界面张力几乎不变。这是由于微乳液中发生的吸附方式主要以碳氢吸附为主,加入氟表面活性剂后,将会产生竞争吸附,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界面吸附量,进而削弱吸附效果。


    结合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的数值可以发现,0.5%D(均相)中加入0.02%(w,下同)的氟表面活性剂后,溶液同时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(23.22 mN/m)与较低的界面张力(0.12 mN/m),符合助排剂对于低表/界面张力的性能要求。故考虑将0.5%D(均相)+0.02%氟表面活性剂作为新型助排剂AO-4的配方,其中D的组成为:w(AEO-9)∶w(正丁醇)∶w(煤油)∶w(水)=31%∶13%∶11%∶45%。


    2.3助排剂AO-4性能评价


    2.3.1热稳定性


    将助排剂AO-4放入烘箱,温度设置为60℃,放置2 h后,冷却至室温,测试其表面张力,结果见表2。

    表2助排剂AO-4加热前后表面张力值


    从表2可以看出,在温差较大的情况下,助排剂AO-4加热前后表面张力值变化很小,表面活性保持较好,说明此助排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。这主要是因为微乳液属于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,有自发降低界面面积的趋势,以此来降低界面能,因而温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液滴的聚并或分散,整个体系可以保持较好的稳定性。此外,助排剂AO-4中的微乳液属于均相微乳液,更加有利于体系保持稳定,不会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轻易发生变化。


    2.3.2助排效果


    按照SY/T 5755《压裂酸化用助排剂性能评价方法》,分别测试新型助排剂AO-4和胜利油田在用助排剂的助排率,其结果见表3。

    表3助排率测试结果


    从表3可看出,加入助排剂AO-4后,助排率达到83.26%。这是因为,均相微乳液具有高效的增溶性和极细小的颗粒,能有效进入岩石孔隙中,可以与固体表面充分接触,从而降低表/界面张力,改变润湿性,降低毛细管阻力,提高助排效果。


    3结论


    (1)新型均相微乳液型助排剂AO-4的组成(w)为:0.5%均相微乳液+0.02%氟表面活性剂。其中,均相微乳液的组成为:w(AEO-9)∶w(正丁醇)∶w(煤)∶w(水)=31%∶13%∶11%∶45%。


    (2)通过表/界面性能测试,助排剂AO-4表面张力为23.22 mN/m,界面张力为0.12 mN/m,符合绝大多数油田企业的要求。


    (3)室内评价实验表明,助排剂AO-4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助排效果,助排率达到83.26%,可以较好地改善压裂效果,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。


    网站地图